时间: 2023-07-28 来源:新华社 浏览量:1018
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监测到的东北虎幼崽。新华社发。
新华社长春7月27日电(记者段续、邵美琦)“看!这是今年刚出生的一窝小老虎,是不是很可爱?”于少鹏指着一段监测视频,笑着说。出生于1998年的于少鹏是一位年轻的巡护员,这是他第一次见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诞生新生命。
2021年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,森林植被修复、核心区生产生活退出、虎豹迁移扩散廊道建设等工程接连实施,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清山清套、巡护监测、冬季补饲等工作,一批批生态保护工作者前仆后继。于少鹏在2022年7月加入了这支队伍。
刚入职一周,于少鹏就迎来了第一次巡护工作。“刚进山感觉像春游,后来发现越来越难走,有的地方爬上去又不小心滑下来,特别累。”他说,“每次都得走上5公里或10公里,腿经常磕伤。”
工作后的第一个冬天,于少鹏和同事们正沿着冰冻的河面巡护,忽然听到远处动物的惨叫声,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。经验丰富的巡护员判断这是东北虎或东北豹在捕猎。过了不久,他们忽然看到前方二三十米,一只身形矫健的东北豹叼着一只狍子正往山上走。对视的瞬间让于少鹏全身发麻。很快,这只东北豹消失在丛林中。
6月20日,于少鹏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巡护。新华社记者 邵美琦 摄
“当时真的很害怕,幸亏我们有一些防护设备。”于少鹏说,每次上山他都打起十二分精神,“但是也很高兴能看到东北虎和东北豹生活得很好!”
高强度的艰苦工作让于少鹏一度想辞职,但跟着前辈们的步伐,他逐渐发现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魅力。每清除一个猎套,就意味着救下一只动物;每维护好一部红外相机,就意味着增添一份守护。
“感觉这份职业特别神圣,希望等老了以后跟我的孙辈说,这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就是我守护的。”于少鹏说,他也因此选择坚持下来。
作为新生代巡护员,于少鹏也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便利。过去,技术条件有限,“通讯靠吼、交通靠走、防寒靠抖”是巡护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。如今,巡护员们用上了SMART巡护装备,不仅能帮助记录巡护数据,还具备定位功能,保障安全。
科技赋能、实时回传画面的“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”也让于少鹏的工作更加高效。通过这套系统,他发现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多,野生东北虎、东北豹的身影也频频出现。
在大荒沟林场出现的东北虎家庭让于少鹏十分牵挂。监测画面里,两只胖乎乎的小老虎一边打闹,一边跟在母虎的身后,不时还停下来四处张望。“有没有跟妈妈学捕猎,有没有独立生活,我总是期待能在监测画面里看到这两只小老虎。”于少鹏说。
事实上,随着虎豹保护工作的推进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“虎丁兴旺”,出现了不少新家庭。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介绍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立之前,森林里的食物链密度较低,母虎很难把幼崽全部养活。“现在,超过50%的东北虎幼崽能存活至成年。”
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相关数据显示,野生东北虎、东北豹的数量已增长至50只和60只,且均处于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,呈现出强烈的向内陆迁移扩散的趋势。
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,有数千名巡护员与于少鹏一样,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。“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立以来,我们进行巡护超过6万次,巡护里程达30万公里。数据显示,园区猎套遇见率下降98%。”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处专家孔维尧说。
在于少鹏看来,生活在新时代,应该尽快掌握更多的新技能。“前辈们制定了目标,打下了基础,我们就要努力成为新一代的巡护接班人。”他说。